2022-01-14 10:29:24 文山华图考试网 http://wenshan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文山华图
名称 |
内涵 |
分组教学制 |
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|
设计教学法 |
在教师指导下,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,在自己设计、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|
道尔顿制 |
创设人:帕克赫斯特; 形式: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,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、布置作业,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,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,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|
特朗普制 |
大班上课40%、小班研究20%、个人自学40% |
贝尔—兰卡斯特制/导生制 |
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,再由其中的佼佼者“导生”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|
文纳特卡制 |
创设人:华虚朋; 形式:把课程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按学科进行,由学生个人自学读、写、算和学习历史、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;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、艺术、运动、集会以及开办商店、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“社会意识” |
分类标准 |
类型 |
主要内容 |
||
按评价基准分 |
相对评价 |
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,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,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|
||
绝对评价 |
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,被称为客观标准。评价时,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,从而判断其优劣 |
|||
自身评价/个体内差异评价 |
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,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|
|||
按评价功能分 |
类型 |
实施时间 |
评价目的 |
作用 |
诊断性评价 |
教学之前 |
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|
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|
|
形成性评价 |
教学过程中 |
了解学习过程,调整教学方案 |
确定学习效果 |
|
总结性评价 |
教学之后 |
检验学习结果,评定学习成绩 |
评定学业成绩 |
个体性功能 |
生存性功能 |
习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,立足社会、适应社会 |
发展性功能 |
道德认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认同感,自觉遵守社会道德 |
|
享用性功能 |
从中体验到快乐、幸福、满足,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;最高境界 |
|
社会性功能 |
政治功能、经济功能、文化功能 |
|
教育性功能 |
两大含义:一是指德育的教育属性(也称教育性)或价值属性;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各育的促进作用 |
概念 |
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,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,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|
|
确立 依据 |
(1)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、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; (2)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的总的规定; (3)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; (4)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|
|
地位 |
德育目标既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,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,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,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、形式和方法,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|
|
作用 |
导向作用、选择作用、协调作用、激励作用、控制和评价作用 |
|
分类 |
内容分层 |
政治、思想、道德、法制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|
学段分层 |
小学德育目标、初中德育目标、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|
德育内容 |
确定依据 |
(1)德育目标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; (2)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; (3)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; (4)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|
||
表述一 |
表述二 |
|||
(1)政治教育; (2)思想教育; (3)道德教育; (4)法律教育; (5)心理健康教育 |
(1)爱国主义教育; (2)集体主义教育; (3)道德品格教育; (4)民主与法制教育; (5)理想教育; (6)心理品质教育 |
|||
新时期德育发展的主题 |
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;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;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|
![]() |
|